「面對醫療崩壞,三位網路世代醫師,教你走出獨特人生道路。」MCSS2013

2013年3月5日 星期二

從沒想過會有這種研討會


作者:綠角 (「年輕世代 優勢何在」研討會 核心講者)




        從沒想過會有這種研討會。

        醫師在醫院的場地會辦什麼討論會?年度學會、新產品或技術發表、進修研討會。這就是醫院開會的典型範例。

        但這場不一樣,蔡醫師辦了場會議,大家來討論,醫生的職業生涯。

        醫生的職業生涯?!

        這真是太詭異了,或說是太好笑了。

        醫學系不就是因為畢業一定可以當醫師所以才名列前幾志願的嗎?當醫師不就是一直當下去,做到退休嗎?

        所以當一群醫師與工作夥伴以「醫療生涯策略」這個主題辦了場活動,以醫療從業人員(主要就是醫師)為目標聽眾,還可以在一週內全部名額售罄。我們就知道,當社會上許多人還以為「醫師」是個很不錯,可以做到老的行業,許多業內人士已經不這麼想了。

        這點很重要。值得再重覆一次。

        假如你是個還沒決定要讀什麼科系的高中生,或是為人父母,家中孩子正面臨升學選擇,請注意這個研討會的意義。一大群醫師,在想除了醫師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自己選擇或是要自己子女走上一條大家公認很好的職業之路,未必是明智之舉。很多說好的人,只是局外人罷了。

        我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在會中分享從一個醫師到成為理財作家+醫師的過程與感想。

        我開始寫財經相關文章時,並不是有計畫的將它當成一條醫師以外的出路。我根本沒想到一直寫下去,會變成幾乎是一個可以另外經營的事業。我就是單純的覺得財經知識很有趣,所以就一直學,一直寫。

        這點劉醫師說得很好。替代道路並不是有計畫的朝某個方向前進,而是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所累積的成果。他舉出貝殼的比喻。假如你一路撿拾的貝殼可以賣錢,那很好啊,有些實際所得。但假如不能賣錢呢?那還是你珍愛的收藏啊。正是如此。重視過程,把金錢當成附加。有時候,金錢報酬反而會意想不到的出現。

        我之前看過劉醫師關於醫療崩壞的著作,總想像著這樣一位人物,會是個大聲疾呼、言詞犀利的人。但在會場我發現,劉醫師以溫柔的語氣,和緩訴說著醫療的現況。沒有氣憤,沒有怨懟,就是冷靜的跟你說,狀況就是這樣。你還要不要做。

        這真是很難得的修養。許多自行下過功夫、深入分析而對狀況更有掌握的人,常會給人一種不假詞色,亟於爭辯的感覺。但劉醫師完全不會。很高興醫界有這樣一位人物,願意直接面對大眾,喚起更多人對醫療議題的注意。

        之前我曾留意過圖像的說服力。一張好圖可勝過千字百語,馬上讓人掌握概念。圖片傳達的意象,也更有傳染力。只是我沒想到,劉醫師可以為了圖片這件事,去弄清楚許多圖像來源,也願意自掏腰包付費購買圖庫使用權,只為了讓讀者更能瞭解他的意思。真是用功頗深。

        蔡醫師走了一條傳統的傑出醫療之路,大量發表 SCI 論文,取得教職,臨床工作也勝任愉快。以任何標準來看,他都是一位相當成功的醫師。為什麼這樣一個人還要談「第二專長」,為什麼他也在想醫療之外的選擇。這讓這場研討會更加吸引人。

        雖然主題是醫療以外的選項,但在問答時間中,蔡醫師也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要點。出版事業在走下坡,為什麼我和劉醫師都還是選擇寫書。出版市場中也有像侯文詠這種指標人物。醫療業待遇與環境也在走下坡,但畢竟這是一個很大的世界。留在醫界好好的做,仍有機會取得自己的一片天空。就看你覺得是否值得。

        我不僅是以一個講者的身份參加這個會議。對於劉醫師與蔡醫師的演講內容,我也很有期待,聽了之後也覺得非常有收穫。參加這個活動,有時候我是台上的講者,但我很珍惜也很享受在台下聽講的時光。

        我本以為與會者大多是覺得我們講者的經歷很有趣,想看一下除了醫療之外的發展。但從參加者的提問與態度來看,我發現,很多人是真的在認真考慮,除了醫療之外,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這個現象有更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一位醫師的養成需要多少投入?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醫師他自己需要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依台灣制度,醫學系加專科醫師訓練,至少是十年的光陰。其中多少個熬夜值班的日子,多少唸書與苦練技巧的時刻。這些全部經歷過後,才能成為一個專科醫師。

        我們也看到金錢的投入。醫學生或他的父母,願意承擔醫學教育的花費。國家也花費資本成立醫學院。

        這些投入已經不少。但有另一種投入常常為人所忽略。人人都有小時候。一位成熟醫師的出現,代表他已經經歷過不成熟的階段。每位醫師,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些事情,讓他知道與學會,怎樣才能做得很好。讓一位醫師在行醫技巧方面成熟,需要付出一些社會代價

        花了那麼多個人時間、國家資源與社會成本才訓練完成的一個醫師,是很珍貴的人力。一位醫師的退出,代表他個人與社會投注在他身上的這些資源全都無法換得他在醫療方面繼續貢獻所學。

        現行制度,放任過低給付、不良環境,訴訟風險,不斷將醫師逼離這個環境。這是一個確切存在的問題。我有大學同學做醫師被告過,我有高中同學做醫師被告過。身邊那麼近的例子,我不禁會想有一天會不會換我被告。我也看過學長姐被告了之後,心灰意冷,離職,再也不想做醫師了。我才三十幾歲就可以看到這麼多的例子。再多二三十年的話,我會多看到多少呢?還是我自己就會成為一個例子?

        這場研討會可以辦得起來,可以獲得廣大迴響,就代表,現在的環境已經讓許多醫療從業人員開始思考繼續留在這個體系內是否值得。它不僅是場吸引人的會議,更代表一個時代的開始。或許多年以後,人們會說西元 2013 可以開始看到台灣醫療人力的出走趨勢,因為有這樣一場醫療生涯研討會的舉辦。它反映了一個趨勢的出現,一股醫療從業人員想法的成形。

        但當我們思考醫療以外的可能時,一定會發現,轉換跑道從不是件簡單的事。

        假如是一個還未做出職業選擇的高中生。他面前有 AB 兩個選項。A 職業可能收入較高,但休假時間較少。B 職業收入較低,但休假較多。對他來說,這兩者是沒有差異的,同樣有吸引力的同等選項。他可以很輕易的在這兩者間做出選擇。

        但假如你已經占住 A 的位置,要請你考慮轉換到 B 時,那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你會將離開 A 所失去的東西,當成損失。譬如你失去部分工作所得,你會將它當做損失。而人性天生厭惡損失。你從一個嬰孩手裡拿走玩具,他會哇哇大哭。同樣的,你要一個成年人捨棄他原本已經有的東西,他雖不一定會哭,但難免心中不快。

        換成金融投資的說法,損失一塊錢的負面情緒,要用賺兩塊的快樂才能彌補。

        就是這個人性,將許多人,不僅是醫療從業人員,釘在既定路途上,不捨離去。

        假如你能回歸到尚未做出選擇的原點,像個沒有從業經驗的高中生一樣,問自己會怎麼選。或許,你將更能貼近自己心中的想望

        海明威曾說,「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當身處的世界已經讓人覺得不再值得奮鬥時,你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美麗新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