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醫療崩壞,三位網路世代醫師,教你走出獨特人生道路。」MCSS2013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想獲得不曾擁有的東西 你必須嘗試從未做過的事


作者:陳達生 醫師 (成大醫院 婦產科)




        我是去年參加「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研討會的舊同學,這次研討會到了最後,我回過頭想這次的題目「年輕世代,優勢何在?」,在三位講者精采的內容分享後,在我腦海第一個浮現的答案是「熱情」,這也是我在研討會開始前,看到講者與聽眾不辭千里趕到這個會議中心的第一印象,即使會議地點處於遠離大城市的海埔新生地上。更不用說100個名額在半年前的短短一週內就額滿除了講者本身的魅力,更因為這個研討題目的設定能引起大家參加討論的熱情。

        目前住院醫師與剛升上主治醫師的年輕世代,最能感受到醫療體系崩壞的壓力:因為在健保開辦18年後的今天,健保財務因短缺而將壓力轉介到醫療人員身上,民眾卻不能分辨醫療風險與過失的差異而興訟,夾在中間的年輕世代沒有累積任何資本,卻有大老脫離現實的評鑑要求不只醫療體系,由各種年金與退休金制度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的世代剝削已經達到緊繃的程度。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有三種態度可以選擇:在原地抱怨現況,或嘗試在工作中找到使命與樂趣,與現實做某個程度的妥協,或離開醫療體系,找尋自己的另一片天空。後兩種態度毋寧是比較有建設性的,但需要突破框架才能做到。處在困難與困惑環境中的年輕世代,想要找到突破框架的方法。


        如同活動設計概念所說:年輕世代握有上個世代沒有的網路工具,這使得知識隨手可得,只是要學會選擇;此外個人的意見也得以利用社群網路串連傳播,突破主流媒體壟斷的限制,只要我們保有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次三位講者共有的第二專長就是網路的力量。他們都利用Blog記錄自己的想法並產生很大的影響力,也許不是刻意,但這種社會參與,也蘊含有改善社會的力道,如綠角對台灣基金業收過高佣金的批判,小志志對醫療崩壞的說明,以及I-Chen Tsai抬轎世代出路的分析

        所以結論是我們都應該去寫Blog當做自己的第二專長?我想不是的,就如同每位講者在分析自己踏入第二專長的初衷,大多只是想要分享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經驗,成名與成功是偶然。我們要反思的是如何找尋有熱情或有天賦的項目持續努力,當機會來臨才能成功。(如Jack WelchGE的業務項目集中在幾個能達到頂尖的領域,才能獲得成功)

        所以發展第二專長並不是逃避現有工作挫折的藉口或出路,而是熱情的延續與實現。三位講者為我們分析了寫作、演講、開課、研究工作可能帶來的時薪,都不如兼家教的收入,更差的甚至不如去加油站打工。

        綠角回答一位聽眾的提問說:醫療體系很大,就算正在衰退,仍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處。I-Chen Tsai講到放射科訓練過程為他帶來的第一項價值,就是「糊口」,這份薪水讓他的車可以被改造,用 239 km/h 突破原車的框架。所以第二專長的重要性,並不能用錢來衡量,而必須用不同的價值觀來檢視。事實上醫療工作也沒有這麼不堪,它不僅能糊口,還能改變許多人的生命,更充滿各種機會與挑戰性(如I-Chen Tsai所說考驗團隊合作、人際溝通、推銷、金流等等),工作中每天遭遇的生老病死更提醒我們要好好運用活著的每一天,只要我們不要因此麻木而不去細細體會。

        這讓我想到Clayton Christensen所說:「上帝衡量我的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小志志也提到寫作就像累積貝殼的過程,如果換不到錢,貝殼仍然是對自己有意義的貝殼,所以我們要小心自己的價值觀是不是順著老闆或資方的價值觀而活,因為他們可能考量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這些會不會為你帶來快樂或長久的意義。

        Steve Jobs說的太好,使得三位講者都提到:「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我們不知道今天培養的能力在將來會發揮什麼作用,或許除了如I-Chen Tsai所說打造獨一無二的自己,在社會或醫療體系崩壞之後,我們還能在這些專長中找到一些樂趣,甚至能眾志成城改變這個體系。綠角說:做你喜歡的事情,會有更多喜歡的事情可以做(幸運的話)。但要邁出第一步,別忘了Denzel Washington太太說的:「想獲得不曾擁有的東西,你必須嘗試從未做過的事」。